业务思考力,设计师跳出执行的起点

业务思考力,设计师跳出执行的起点

我们一直强调,设计是要服务于业务目标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句话往往会变了味。

大多数时候,业务目标是由一系列数字呈现的。数字看起来明确、量化、可追踪,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决策依据、优先级判定标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 KPI,而不是目标本身,这就让设计工作很容易变得看起来合理,实际上却偏离了核心。

KPI 是起点,但并不是答案

KPI 本意是为了帮助我们从目标回推行动,但在实际工作中,它往往变成了另一种“任务指令”。指标一旦被拆解到每个人头上,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明确的执行目标,而不再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

我们会习惯性地围着 KPI 做设计:DAU 要上涨,那就提升 Push 的频次;GMV 要提升,就改按钮、调样式;点击率要提升,那就多加俩弹层。

这些操作不一定错,但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指标驱动”下的机械响应,而并未真正回到目标本身的去理解它的目的,从而反过来思考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来达成?

事实上,很多的需求在流转过程中逐步失焦,并不是因为老板瞎定目标,也不一定是 KPI 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大家在拆解 KPI 时,把它当成了终点,而不是线索、问题。这也是最常见、也最隐蔽的认知错位。

KPI 是我们实现业务目标推理链路上的线索节点。你需要做的,是搞清楚它和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和当前设计工作之间的传导逻辑。

如果你发现这之间没有可验证的连接,那你就要停下来问一句:我现在做的,是为了实现目标,还是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动作?

用户反馈不等于业务问题

如果说 KPI 让我们在执行上会失焦,那用户反馈的问题则往往会让我们在方向上跑偏。

很多设计师在面对用户的声音时,会本能地站在「同理心」的一边。我们习惯说,“要为用户而设计”,于是只要用户说“这个地方不好用”或者说“我希望能有某个功能”,我们就会将它们一通整理,然后写一个 PPT 告诉需求方,产品需要改进、体验需要优化。

这看起来很负责任,也很为用户着想,但同时也可能会出现跑偏的问题。

用户说的,真的是他的本质问题吗?他描述的是需求,还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解决方案?

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反馈的是某个体验层的卡顿感。比如“流程不合理”“步骤太多”“结构不清晰”。但这些感受并不等于问题本身,它们往往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你得顺着这些反馈往下挖。你要问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他说这个”。更重要的,是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和我们的目标相关,是否值得投入资源去解决。

而判断的标准,不是谁的声音大、谁抱怨多谁就对(对于产品经理的沟通同理)。而是这个问题,是否来自我们真正要服务的那一类人、那一类场景?

不是所有用户的问题都需要被解决。一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来自于它知道该为谁解决问题,也知道不为谁解决问题。

所以下当一次我们面对用户的问题,不妨思考一下:这是症状,还是根源?是个体,还是代表?是“我们要服务的用户”,还是“我们暂时不解决的场景”?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设计师如何理解业务目标、判断需求价值」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那么,后面的内容将更值得你深入了解。

在这篇文章剩下的付费部分,我将继续展开三个关键问题:

01. 如何判断一个需求值不值得做?
拆解业务目标,建立需求与转化路径之间的连接逻辑。

02. 如何构建自己的业务本体结构?
用一个案例,展示如何将获取到的信息转化为思考、决策的支撑。

03. 有了判断,如何把握时机?
不是表达得快就有效,而是要谋定而后动,选对节奏精准出手。

欢迎订阅我的小报童专栏,解锁本期文章全文内容。

📬 专栏:OFF DESIGN

欢迎加入我的小报童专栏 – OFF DESIGN 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细信息。

设计有得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