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板」开始你的设计工作

从「白板」开始你的设计工作

你会如何开启设计工作

很多设计师拿到一个新需求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习惯性的打开设计工具,比如 Figma 或 Sketch 开始设计。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不仅仅是工作习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设计工具已经成为我们的“主场”,是我们的舒适区。就像工程师需要记录点信息时,第一反应是打开自己的代码编辑器。我们都在各自的安全领域中“安营扎寨”,在工具中舒适地“解决问题”。

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趁手的工具干起活来效率高。但问题就在于这种依赖性,其实会把我们“圈”得死死的,导致我们很多时候不自觉地陷入细节,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思考。

想象一下,当你打开设计工具,面对那些熟悉的界面和准备好的模板、组件库,会让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到设计的实现中,开始沉迷于界面设计的细节。一会改一个布局,一会调整一下组件的位置。于是,我们就掉进了细节的陷阱里,开始在“小问题”上耗费大量时间,最终不自觉地忽略了背后的更重要的业务需求、用户痛点,甚至我们本该考虑的设计策略,也是在最后评审时“反向推理”出来的。

设计得虽然好看,但可能并没有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而事实上,一个真正好的设计方案的核心,并不是能画出多少炫酷的界面,而是是否能理解业务需求、分析用户问题、找到合适的设计策略。这些前期的思考环节做得足够扎实,最后的设计实现才能真正的站得住脚。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其实应该是:七分思考分析,三分设计实现。可是,现实往往是我们花了七成时间搞设计实现,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在思考上“打酱油”。

企业如何看待设计师的专业能力?

曾经,企业可能更关心设计师的技能树。你能掌握哪些设计工具?擅长哪些设计方法?能不能做出一些酷炫的交互原型?但现在,企业更在乎的是你能不能用设计帮助公司获得增长,帮助公司营利。

设计不光是为了好看,它最重要的任务是好用。能让用户更舒服地使用,进而带来商业价值。如果设计最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再精致再华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根本不能为公司创造实际价值。所以,设计师的角色已经不再是做个漂亮的界面那么简单了,再好看的设计也不能忽视「生意」的本质。我们还得成为「问题的解决专家」。

AI vs 设计师,应该选哪个?

当我们还在死守专业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在另一边还有一股“力量”在试图替代我们。随着这两年 AI 能力的突飞猛进,我们的传统技能,比如设计流程、画界面之类的活儿,已经越来越容易被机器取代。

以为对专业工具的操作和界面设计的能力就足够形成牢固的壁垒了吗?不好意思,AI 也能干,而且比我们更快,还没有情绪、不需要休息。虽然它们现在可能只具备一个实习生的能力,但它的“晋升”速度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

去年年底兴起的 Cursor、Windsurf,能够帮助我们直接完成需求文档到产品实现的路径。甚至更进一步的 Devin ,我们已经可以把它当成团队里的一位新成员,它们能做的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多。

虽然 AI 在设计实现方面的能会越来越强大,但这里依旧在某些方面暂时还无法替代我们。那就是对业务的理解、问题的分析、策略的制定,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对业务思考的能力。而这些,也正好是企业对不仅仅是设计师的每一个角色在当下最核心的期望。

从白板开始你的设计工作吧

我们前面提到,设计师的工作应该是“七分在分析,三分在设计实现”。也就是说,设计师应该花更多时间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直接进入设计工具进行细节的实现。

理解我们需要进行思路的转变不难,难的是如何实施。在我看来,工具是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切入点。白板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白板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是一个思考的空间,是设计师跳出工具局限,全面分析问题、构建解决方案的地方。

接下来的付费内容中,我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利用「白板模式」进行设计的前期工作。确保我们的设计思路清晰,决策有依据。

📬 专栏:OFF DESIGN

欢迎加入我的小报童专栏 – OFF DESIGN 使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细信息。

设计有得聊专栏